时间:2025-11-07作者:雷竞技APP官方
项目建设是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肥城市安临站镇立足发展实际,将2025年明确为“项目建设突破年”,以“促升级、强保障、激活力”为主线,以“稳增长、惠民生、促振兴”为抓手,系统推进工业项目、民生项目、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形成“工业强基、民生固本、产业兴村”的良性循环,为镇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安临站镇以现有建安制造产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工业集聚区,构建“一园一区”协同发展格局。面对传统建安制造与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需求适配性不足的现实挑战,安临站镇立足现状调整发展的策略,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建材”为产业导向,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细致划分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布局新赛道,培育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土工材料产业作为安临站镇的传统优势产业,正通过产业链细分与技术升级焕发新生。走进建辉新材料生产车间,土工格栅产品正加紧打包,发往全国各地;路建工程材料有限公司不仅引入了长丝土工布生产线和德国卡尔迈耶高速经编机,更是掌握了关键涂层技术,产品性能明显提升;华博新材料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幅宽的个性化定制……如今,路建、华博、建辉等一批企业已在土工材料的不同细致划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互补共生、错位竞争的产业生态,将园区打造成为土工材料“一站式”采购基地。
“我们着力带领企业避免同质化内卷,鼓励他们在各自赛道做精做专。”安临站镇人大主席倪冬梅介绍。通过持续推动设备更新与技术迭代,镇域内土工材料企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与附加值不断提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核心赛道,是安临站镇谋转型、开新局的关键突破口。菲勒森智能汽配项目是工业集聚区首个落地的新能源配套项目。企业原本深耕传统汽车配件,面对新能源浪潮,一度存在“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镇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负责人多次研判行业趋势,明确“早布局即掌握主动权”的共识;随后带队赴苏州、常熟考察成熟项目,为企业精准链接关键技术资源。在政府的精准服务下,企业果断将新能源汽车散热器等核心部件纳入建设规划,力争实现从“传统汽车配件制造商”到“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服务商”的关键一跃。
“单个项目的落地只是起点,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才是我们的目标。”安临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范军表示,下一步,招商引资的重点将紧密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需求,聚焦电池材料、电机配件、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定向引进能够补链、强链、延链的优质项目,力争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产业集群效应。
此外,立足建安产业基础,安临站镇积极拓展产业升级新维度,带领企业向高科技、低能耗、高的附加价值的新型建材领域转型。银泰装配式钢结构紧扣绿色建筑和模块化建造趋势,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艾度维家居则深耕定制化市场,以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园区内多家企业正主动跳出传统生产的“舒适区”,以产品升级和模式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让“建安制造”的品牌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进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渐增长,呈现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的特点。安临站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
基础设施是民生之基、发展之要。安临站镇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发力点”,以高效执行力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富兴路是连接村庄与园区企业的重要通道,过去因路况不佳,成了村民心中的“堵心路”。加之另一主干道安桃路货车流量大,存在人车混行隐患。
问题就是命令,镇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主动靠前、挂图作战,将发现问题到处理问题的周期压缩至两个月内。“这路说建眼看着马上就建好了,现在,去镇里办事、去地里干个农活,走起来方便、安全多了!”当地村民感慨道。
雨污混流、雨季积水、污水直排,曾是困扰安临站镇特别是建安制造产业园区的“老大难”问题,不仅影响群众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园区的发展的潜在能力。今年上半年,镇里下定决心启动雨污水管网系统性建设项目,规划配套管网总长度超过31公里,并新建一座日解决能力达1.1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项目建成后,将完全解决水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补齐关键短板。
人居环境的蝶变,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直观地体现。昔日镇驻地的边角地、闲置地,如今已“变身”为一个个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红色休憩亭掩映在榉树、石榴与红玉兰的绿荫之中,成为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漫步、闲话家常的好去处。
针对群众对“家门口”休闲空间的迫切需求,安临站镇系统梳理辖区内的低效用地、边角空间,以提升镇容镇貌、完善功能配套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绿化提升工程。截至目前,镇政府驻地周边景观绿化提升面积约5000平方米,凤凰山路绿化工程面积达8000平方米,交通路口三角荒地绿化提升面积约4500平方米。同时,安凤河景观提升项目也在快速推进,持续刷新着“颜值”与“气质”。
“富兴路修缮、雨污水管网建设、农贸市场改造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已被列入下半年重点调度清单,各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小组成员锚定目标、协同发力,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安临站镇人大副主席纪宗山介绍。
民生工作既要解决当下痛点,也需着眼长远未来。面对社会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的趋势,安临站镇将民生服务从“项目”延伸至“产业”,积极布局区域养老服务。安临站镇计划利用现有资源,推进敬老院项目二期建设,预计投资5000万元,新建老年公寓和综合服务大楼,新增床位400张,总床位突破600张。项目运营后,服务范围将辐射周边多地,满足多种层次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让“银发经济”成为镇域发展的新增长点。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安临站镇持续加大对上政策资金争取力度,谋划实施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力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并逐渐完备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红利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东陆房村是著名的陆房突围战斗发生地,红色底蕴深厚。安临站镇精准把握国家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政策导向,整合各类资金2000万元,利用陆房片区内的闲置场地,规划建设占地600亩的陆房景区国防教育研学基地,科学划分展览区、体验区、娱乐区、食宿区、农耕区五大功能板块。目前,军事博物馆、国旗广场、宿舍楼等功能区正在加快施工中。
项目建成后,东陆房村、西陆房村等9个联建村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5万元。“该项目的价值在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更在于通过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将成效最大化,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安临站镇党委组织委员马玉松说。
闲置土地是乡村发展的“沉睡资产”。东陆房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所在地,曾是一片低效荒地,安临站镇依托政策扶持资金,建设13座智能温室大棚。“建成运营后,年产值预计可突破200万元,每年为东界首村、西界首村等村带来50余万元增收,同时可直接带动附近2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安临站镇副镇长姬芳慧介绍。
培育拥有非常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是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安临站镇在抓好重点项目的同时,也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庄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年初,镇党委、政府将全镇48个村划分为A、B、C三类,实施分类指导。其中,A类强村重点抓产业带动。例如,沟北村引进设施农业项目,一改以往“土地荒山一包到底”的模式,吸引周边村90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这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策略,让每个村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真正的完成强村带弱村、共同奔富裕。
随着园区项目的持续向好发展、民生项目的红利不断释放、乡村振兴项目的辐射效应逐步显现,安临站镇将继续以过硬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工作快速、高效落地落实,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高水平发展的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热线电话:。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